寻访濯田老石桥

2016-09-20 23:25 未知

  寻访濯田老石桥

濯田老石桥全景

  濯田老石桥全景

濯田老石桥桥面

  濯田老石桥桥面

濯田老石桥雄姿

  濯田老石桥雄姿

  家乡的老石桥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每年暑假,父母亲早早把我们从县城送回濯田老家。我们在桥墩下捉鱼,看大人们在濯田河边洗衣裳。堂哥们一次一次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扔下河去,我和妹妹就这样学会了游泳。

  濯田河是汀江河最大的支流。环绕濯田集镇,聚集了上街、坝尾、中坊、上庙、下洋、巷头6个村,形成了以王、林两姓为主的人口聚居的盆地。濯田的老石桥,又名永济桥,就架在濯田河上,桥长120米,宽4米,6墩7孔,气势恢宏,十分壮观,是一座全省有名的古桥,也是长汀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当地苏维埃政府与红军游击队牵头完善了老石桥的凉亭、石栏等设施,故又称红军桥。

  永济桥的兴建,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永济桥地处濯田大街背,为县辖之建筑。原立石墩七,上支长木。清光绪年间,由王连兹、王永杞等募建,辛丑年洪水冲塌两墩后,复由王永梅、王慕岳等倡议重修。募资不足,继以鬻产稍复旧状,然木石拱门杠易朽,十年一易,颇感困难。民国十一年(1922年),众议改石拱门,推王上庆为董事,王鸣山、王文绣副之,清理各项公款,征集木排出口捐款,复向城乡劝募,以拨充建桥经费。除在事人员出钱出力外,当地士绅王凤林、王逢书等也擘画筹措,费金数万,历时八载,始告成功。”

  一座桥,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募建,至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重修,再到民国历时八年,费金数万进行改建。这在长汀的古桥建筑史上,实属难得。其中,贡献最大者王姓也。

  这座老石桥建筑也颇有风格。据2003年修的《濯田镇志》记载:“濯田永济桥石质微红坚硬,皆为本镇山普石石料。”就是这种山普石构成了薄拱门。拱门的拱圈厚度不到30厘米。建筑专家点评,足见此桥技艺之精湛。更奇特的是,此桥借鉴了睡木沉基古法。把许多巨大松木埋进河床不实的沙地里,再用大石块压住松木间隙,形成扎实的桥梁基础,使老石桥保存完好至今。濯田河水流湍急,常遇洪水。为了减轻水流冲力,老石桥上的6个桥墩都建了气势磅礴的船型分水墩。每个分水尖雕刻成小鸟,仿佛守卫着家乡与乡亲。分水墩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分流源源不断运往广东潮州、汕头等地的大批木材,以免撞击桥墩,或横架拱门。濯田乡贤朱裕森,在他的《闽西古桥》一书中提到,濯田永济桥的3个护栏柱上,还存留形象逼真的雕刻石狮。虽历经风雨,一双双眼睛仍炯炯有神地见证老石桥的岁月变迁。

  2010年,为了保护老石桥,长汀县政府筹款262万元,在古桥附近建了一座长111米,宽9.5米,高6米的新桥。如今,新桥上汽车穿行,老桥上老牛慢腾腾下田。这道风景,美不胜收。老前辈说,当年的老石桥是濯田集镇六个村的唯一出口。祖先就站在老石桥头的大樟树下,代表乡绅迎接四方来客、红军白军,以及赴圩的乡民。一代代乡民也是从这座桥走出去闹革命、打天下、闯世界。

  如今,濯田镇的40个村,村村建了桥。一座古桥就是一部书。寻访濯田老古桥,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历史文脉与时代变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