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屋岭为什么没有蚊子?长汀丁屋岭旅游指南

2020-01-13 23:54 互联网

一到夏天最讨厌的就是到处都有蚊虫了,蚊子无处不在,天天盯着你裸露在外面的嫩肉,那么是否有哪个地方没有蚊子呢?今天给大家介绍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面,这个山村里面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地方好玩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位于福建龙岩市长汀县,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八闽。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村子,丁屋岭坐落在福建长汀县的丁黄村,丁黄村下辖6个自然村,丁屋岭就是其中最为偏远的一个。它是一个深藏于深山之中的古村,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丁屋岭距汀州城约25公里,久居深山密林之中,丁屋岭村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自然的状态。与它绵长的深邃历史相伴随的,是这个古村的千年谜团,你能想象吗,上千年没有一只蚊子存活,村民们也从来不会有被蚊子叮咬的困扰。相传,丁屋岭一年四季无蚊皆因村外路旁有一只石蟾蜍蜷伏于地,嘴巴朝向丁屋岭。丁屋岭得到蟾蜍的庇佑,村口世代祭祀蟾蜍石。

丁屋岭能在一千多年没有蚊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丁屋岭整个村子里有一股浓浓而又强烈的香樟气味,可以在很大范围内驱除蚊子的进入

凡是在长江以南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香樟树是蚊子最大的“克星”,香樟树散发出的一股浓浓的香樟味,只要蚊子闻到后,就会离得远远的,不敢接近。

而丁屋岭就是靠整个子里长期散发出的香樟气味来驱除了蚊子。据考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丁屋岭村的满山遍野全是原始的香樟树,有的香樟树树干的直径达到二三米大,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香樟树。在哪个时候,村子里从来就没有蚊子。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当地的老百姓大量的在山上伐木,致使不到十年时间,就把山上的香樟树砍的只剩下很少了。这些砍伐的香樟树很大部份是被卖掉了,有一部分是村民们用来盖了樟木板房,做了家具。

尽管原始的香樟树大部分砍伐了,但正是因为村民们用香樟树盖了房子,做了家具,加上以往很长时期内大量的腐朽香樟树干、树枝和树叶掉落在满山遍野,以及现今生长的一部分香樟树,使得丁屋岭整个村庄长期散发着一股浓郁的香樟气味,形成了蚊子难于进入该村的“大气候”。因此,就使丁屋岭保持着千余年没有蚊子的历史。

第二、丁屋岭千余年没有蚊子,与该村的地理方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据考证,丁屋岭村子的形状像一个“漏斗型”,山岭南北走向,东西方向则被山岭包围。正是由于长期的南北风通透,使村子里没有蚊子飞来飞去的条件,再加上村子里浓郁的香樟气味,就更让村民们看不见一只蚊子了,那还谈得上有蚊子咬人呢!

第三、丁屋岭千余年没有蚊子,与该村村民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据考证,丁屋岭村村民的祖祖辈辈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的保护。全村人的生活垃圾处理从来不过夜,从不乱倒乱丢;牲畜的养殖也规范有序,使得全村干干净,空气一年四季都清清新新,从而形成了没有蚊子生存的良好环境。

在丁屋岭的村中间有一口保存完好的老古井,它建于乾隆年间,现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大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圆形井沿,早被村民打水的绳索拉出许多缺口,只好用铁箍箍住。井沿边有一个石建微型小庙,里面供着“井神”牌位,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来烧香点烛敬井神。井旁立有一块石碑禁令,属村规民约,禁止村民在此浆洗衣物。

丁屋岭村口有一座寨门,寨门由当地的石板砌成,显得古老端庄;村中央有一座敞开式的老祠堂,建于明朝,是开基时所建。

丁屋岭以前是一个比较闭塞的村落,由于记者和古建筑学者们的造访,经各类媒体不断披露该村的村貌和建筑特色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对该村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大规模维修和开发,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它基本恢复原貌。

丁屋岭原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一千多人的山村,全村丁姓,祖上是从山东迁徙而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有影响的人物。现在,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外地读书打工,剩下几十位老人留守。

13年底,韩国影星张瑞希因追踪成龙足迹关注了长汀,在当地旅游部门的帮助下,她了解到丁屋岭留守老人的情况,决定以自己的名义赠送这里一个老人食堂,长汀陈柏村慈善基金会与其合作每月捐出6300元,作为老人食堂的生活费,张瑞希以她的名字命名老人食堂为“瑞希熙养堂”。

14年初 ,张瑞希来丁屋岭出席捐赠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丁屋岭村民的热烈欢迎,她在参观了丁屋岭这座古村后,称赞丁屋岭是“令我陶醉的艺术品”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可在这里吃饭,过上了食无忧的生活

往寨子里走,是一条古老的驿道。窄了,仅容两人擦肩。两旁,是斑驳的土木老屋,依次挨着,静默相视。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另一情景:公园的静处,一板石凳,老大爷们齐排排坐着,脚挨着脚,肩靠着肩,不停地动着漏风的嘴,乐此不疲地在拾串曾经的、悠久的仍依恋不舍的故事。他们,并不在乎,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是否已经褪了鲜亮的颜色,他们感到豪迈,这是他们的仅有。

巷子里,遇上了挑着担子的老大妈。皱纹已爬满前额,该有七十来岁了吧。上前搭话,她微笑着,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她知道,遇上了爱刨根问底的城里人了。这老屋是什么时候建的?她瞪大眼睛,无从答起。再问,她怯怯地说,这木屋,恐怕是很早以前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吧,都不知住了多少代人了。心里一定在想:这破屋烂瓦的,有什么好稀罕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几经询话,好不容易从她嘴里搞清楚,这幢是以前的旅店,那家是原先的杂货店。细细瞧去,古老旅馆的墙脚,竟然是一片片岩石叠加而成,既不用三合土粘合,也不用其它泥土塞缝,让人好生诧异。这偶然的发现,在内心深处,却瞬间蔓延成一片绿洲。

片片,叠叠,看似就地取材的造化,难道不是成千上万路人留下心怡的注解?试想,一行漂泊的外人,途经此地,累的快走不动了,抑或遇上了狂风暴雨,突然发现前方就有一个可以安憩的地方,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场所,坐下休息,老板娘把热水端上了,把热饭热菜端上了,这是多么幸福和开心的事啊!想到如此,内心顿感亲切和温暖。脑海里扑腾扑腾就跳出了“家”字,这屋,难道不就是路人的家么? “家”字,太平常了,世人皆有。而今撞见了,却格外喜欢起来,许,是在心里添上了那层尊敬的份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都曾渴望过,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霓虹闪烁。在山下有我们一栋小房子,一条溪水流过,花开四季,云淡风轻。

丁屋岭的由来:

丁氏的祖先也和天下客家人一样,自北向南迁至此。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初始于闽赣交界的韩屋畲,后迁朱子岽、元坑村至南埜。

丁氏六世祖丁四郎公定居南埜后,他家的耕牛经常走失,后来发现,他的牛常在现在叫丁屋岭的山坳里的一个烂泥湖里过夜,他认为此事非常蹊跷,就请当地地理先生来看,先生认为,此地适宜居住,可发。

于是,他便在此开基,丁姓人逐渐从明朝繁衍至今,取名丁屋岭。

丁氏在此开基后,大量种植油茶,以优质的茶籽油到县城换取大米等生活资料和各种生产资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