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有什么景点好玩的啊?客家古村落长汀三洲

2020-04-20 23:49 互联网

未有汀州,先有三洲。说到三洲,其古镇古建筑最具特色。三洲古镇有60多座古家祠家庙,古民宅成片,保存完整,部分是明朝后期的建筑,多数为清朝中后期的建筑。

悠远的历史

三洲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7年省文物考古普查时,在戴坊庙岽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锛等,在曾坊村的蓑衣岭、鹅形山等地发掘了青铜器时期的遗址。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开始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三洲可谓是汀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摇篮,故《长汀县志》有“没有汀州,先有三洲”的记载。

虽历尽沧桑,但文明不息。由于中原战乱,一批批筚路蓝缕的中原流民停住脚步投入了三洲的怀抱。据说最早到三洲定居的姓氏是陈、程、罗、古、林、童、潘七姓。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七姓人先后离开了三洲。据三洲《温氏家谱》记载,三洲温氏祖先在唐朝中后期迁入此地。唐朝末年,戴钧钟为避黄巢之乱自江西迁居三洲。期间,还有徐、俞、丘、赖、杨、傅、钟等三十余姓氏定居于此。明代又有黄氏迁居三洲,在三洲繁衍。他们和许许多多先民一道,既薪传中原文明,又吸纳少数民族文明,熔铸成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客家文化,并用辛劳的双手耕耘着自己美好的家园。现在三洲900余户的居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戴姓,三分之一是黄姓。

南宋时期,三洲是汀江流域重要的商埠码头。境内仅十公里的汀江水路就有三座桥祠和三处码头。在陆路交通较为闭塞的年代,汀江已成为闽、粤、赣地区盐粮贸易的黄金水道。三洲距汀州府刚好一天的水路行程,三洲先民不失时机地依托汀江黄金水道,发展航运。“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航桅成排”,形象地描绘和再现了昔日三洲商贾云集、大宗出货的繁忙景象。据成书于1259年的《临汀志》记载,南宋时,三洲已有“三洲墟”。明、清时期,三洲经济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据《清史稿》记载,明代设立了驿站与驿丞,是当时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成化十八年设立三洲公馆。三洲集镇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60余处古建筑,就见证了昔日三洲的繁华。

《临汀志》

据成书于1159年的宋代汀州志书《临汀志》记载,南宋时,汀州已有“河田墟”与“三州墟”,说明在那之前就已有了“三洲”,其人口与民居建筑已成规模。南宋时期,三洲是汀江流域重要的商埠码头。境内仅十公里的汀江水路就有三座桥祠和三处码头。在陆路交通较为闭塞的年代,汀江已成为闽、粤、赣地区盐粮贸易的黄金水道。三洲距汀州府刚好一天的水路行程,三洲先民不失时机地依托汀江黄金水道,发展航运。“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航桅成排”,形象地描绘和再现了昔日三洲商贾云集、大宗出货的繁忙景象。

《清史稿》

三洲还曾经是重要的驿站,据《清史稿》记载:明代设立 “三洲驿”,隶属汀州府。清代沿用明代制度。“三洲驿”在府汀西九十里,与临汀驿、馆前驿成为当时汀州府的三大驿站。由此可见,三洲在宋代就已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明代设立驿站,已由经济、文化发展要地逐步成为有一定政治影响的重镇,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绿色飘带(汀江)的一颗明珠。

戴氏家庙

戴氏家庙规模大、工艺精、保留完好,最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现在看到的戴氏家庙,是原国民党福建省主席戴仲义90年代从台湾回来维修过的样子。”三洲村联络员黄红秀告诉记者,戴氏家庙是一处涉台建筑,每年清明扫墓的时候,全国各地戴氏宗亲包括海峡对岸的台湾乡亲都会回到这里祭祖,汇聚一堂,畅叙宗谊。

600年树龄的古树

路过一处稍显破落的民居,门楣上赫然写有“似续三攸”,这其中有个感人的故事。

据老辈说,古代攸氏三兄弟,家产颇富,掌家是大哥。有一日,大哥宴请族中父老及亲朋,将家产一分为三,各自管业。上等的华丽堂屋及肥沃田地归大哥所有;次等的房屋田地归二弟所有,最差的小屋及不好的田地归尚在读书的三弟所有。当时在场的族中父老亲朋,都认为大哥很不公正,私心太重,但不便当场揭穿,而两个弟弟也无异议,仍旧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之后,攸氏三弟奋发上进,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衣锦还乡,首先到大哥家拜礼。攸氏大哥又宴请族中父老及亲朋,攸氏大哥说:“当时兄弟分家,好房好地分自己,心中痛苦,但为了激励三弟上进之心,只好违心地分。”说罢,他叫家丁当众在三弟所住的房屋里挖出地下埋藏的金银,表示自己公正无私,金银价值远胜于自己家产。现在三弟衣锦还乡,完成了心愿,所藏金银仍归三弟。攸氏兄弟间重情义不为财产、兄弟和睦的美德传为佳话,所以在三洲古民居大门匾牌雕刻“似续三攸”。

除了“似续三攸”,沿着三洲老街行走,路过一个四角亭,亭中挂有一块“古进贤乡”的牌匾,牌匾是后人立的,赫然题着乾隆皇帝的御笔。传说乾隆皇帝南巡到三洲码头,独自上岸游玩,于四角亭歇脚时落下了随身包袱。等回头找寻时,发现包袱还在,而且还有人在边上看守。乾隆感慨民风淳朴之余,御笔手书“古进贤乡”四字。

“聊可自娱”民宅

谯国人家

三洲古建筑群值得一观的还有许多,如“聊可自娱”民宅、“文武庙”“谯国人家”……徜徉于古镇,每处古迹都有一段故事,每处题刻都彰显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来到三洲,感受客家文化与古建筑融合的人文之美,让您心旷神怡,不虚此行。

三洲不仅保存着大量成片的古民居,而且还现存大量的寺观阁庙、书院和城门路亭。既有佛教寺庙东林寺、回龙庵,也有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庙观圣帝庙、文昌阁、东宫庙、西宫庙与北宫庙,还有安公庙和三闾大夫庙等先贤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光明厦”,位于三洲老街,横跨昔日汀杭大道,四根巨大石柱撑起四角,层顶北向,亭檐下方横挂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古进贤乡”大红木匾。元朝末年,为抵御匪寇与战乱,戴应寿将军还倡建了城门与城墙,从现存的部分墙基与墙坎,依稀可见其昔日风貌,城门、路亭为三洲在古建筑遗存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富有特色的文化

三洲,还是一个独具特色文化和充满浓郁客家民俗风情的千年古镇。

一幅幅勉励后人读书入仕的楹联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三洲人“耕读为本”、“耕读传家”的人生哲学。三洲人除建学堂、设书院、兴建文昌阁外,还创立旨在尊师重教的“圣人会”,他们一直以其祖上——清代戴震著礼、谈经的故事为荣,并将其作为自勉与训诫后人的楷模。在现存的戴氏民宅中有许多是以其故事命名的,比如“绪缵谈经”;还有一些将其编成对联,比如“著礼灿成编,博士家风贻典则;解经连夺席,侍中世泽衍箕裘”,充分表现了三洲人崇文的心态。另外,勉励族人读书入仕的楹联在三洲极为常见,如:“两晋旧家声,克俭克勤德惟启后;南闽新世泽,有耕有读业乃承先”“精农精工利人利己,炼文炼武兴国兴家”“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居家惟勤俭,处世在读耕”“礼乐传家国,诗书教子孙”等。

除了崇文,三洲的尚武的风气也十分浓郁。三洲地处交通要道,历来受到战乱、土匪、流寇的侵扰比较严重,元末戴应寿将军就是从小习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他返乡后发动乡亲改革木栅栏防寇,用砖石筑城门6处,以防兵患、匪患。此后,习武之风在三洲也就沿袭开来。现存的圣帝庙是三洲人崇文尚武精神的物化体现。圣帝庙前殿供关帝,后堂奉孔圣人,尽显文武之道。

三洲因历代崇儒重教,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南宋潘仝状元、元朝将军戴应寿、明代戴惟端、戴天相父子以及清官俞永昌,清代名医黄仪臣等,至今为人称颂。近几十年来旅居台湾的乡亲纷纷回乡寻根谒祖,来往密切,已经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洲的红色文化也很突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毛泽东、朱德亲自在此设立了“永红乡”,是当年苏区的模范乡。解放后,为纪念这一红色之乡,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拨款30万元在汀江河上修建了“永红大桥”。当年全乡有近千名子弟参加工农红军,大部分红军战士血洒湘江。长汀著名烈士、优秀共产党员戴五嫂原是永红乡妇女会代表,组织全乡妇女为红军纳布鞋送粮食。被捕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前不叛变革命,壮烈牺牲,谱写了一首悲壮的革命之歌。此外三洲还存有毛泽东旧居、永红乡苏维埃旧址、三洲区苏维埃旧址,红军标语、烈士墓等一大批宝贵的红色资源。

三洲除独具特色文化外,还具有独特的客家民俗与民间文艺——三太祖师庙会和花灯锣鼓“挑一担”。此外,三洲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家酿水酒、豆腐干、酿豆腐、都是长汀客家美食名城的著名菜肴。特色儿科中成药“惊风丸”、“痧药丸”“健脾疳积散”,几百年来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得到了无数患者的认可,一度成为三洲黄氏的致富之路。

三洲,这座洋溢着浓郁客家乡土气息、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古镇,一度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变得满目疮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上世纪70年代三洲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勤劳勇敢的三洲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治理水土流失,先后种植杨梅一万多亩,成为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杨梅生态园,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今朝的“花果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