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厦大旧址在哪里?厦门大学为什么会内迁到长汀?

2020-04-21 23:20 趣游汀州整理

汀州厦门大学旧址位于长汀县汀州镇东后巷,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迁至汀州,历时八年,校本部设于县文庙大成殿。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卷棚式前步廊,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明间正中置方形藻井,四周饰垂球等,次间双龙彩绘天花。

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长汀县文庙)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横岗岭路 7号(中区小学内)。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博士为厦门大学校长。刚从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载誉回国的萨本栋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他来厦门大学报到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开始筹划迁校。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停课,经过三天的整装,24日开始向长汀进发。

长汀厦大旧址在哪里?厦门大学为什么会内迁到长汀?

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等人数到齐,萨本栋的清点结果是:学生239名,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在长汀,厦大校址位于北山麓文庙、万寿宫一带,与长汀中学校舍紧密相连。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借一座破楼做女生宿舍,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

如今,阳光下,“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这座校门是由厦门大学出资50万元,在2001年重新修复的。

厦大内迁长汀办学的历史,只有八年,却被惦记 80 年——在烽火中办学的厦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光芒耀眼,其中的原因,在于其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 “ 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 “ 双一流 ” 建设的时代,本周日,厦大将举行内迁长汀办学 80 周年纪念大会,将那些曾经让厦大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壮大发展的精神、底蕴激发出来,初心不改,坚定前行。

私立改国立,新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搬迁

长汀厦大旧址在哪里?厦门大学为什么会内迁到长汀?

现在看来,80 年前的 1937 年,对于厦大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 “ 重生 ”。

厦大成立于 1921 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陈嘉庚以 “ 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 办学,直到 1937 年无力支持,决定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国家,厦大因此由私立改为国立。

这里有个插曲,胡适的助手胡颂平在《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记载说,在厦大首任国立校长甄选上,胡适曾是一个人选,不过,胡适谢绝了。闽籍作家许地山也曾是个人选,不过,他刚受聘于香港大学。

经过一番折腾,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萨本栋进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视野。

时年 35 岁的萨本栋出生于福建闽侯,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后回国。萨本栋当时是学术上很有发展前途的教授。厦大校友总会副秘书长石慧霞的研究显示,萨本栋之所以答应出任厦大校长,是一种 “ 英雄惺惺相惜 ” ——他被陈嘉庚毁家兴学的精神所感动。不过,萨本栋提出两年期限,两年后,他要回清华当教授。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他在厦大待了八年,付出健康代价,英年早逝。人们说,“ 陈嘉庚是毁家兴学,萨本栋则是舍身治校 ”,这是后话了。

1937 年 7 月 6 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厦大校长;第二天,“ 七七 ” 事变爆发。这位在抗战烽火中上任的校长,当年 7 月底抵达厦门,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学校搬迁以躲避战火——厦门和福州是福建最早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占的目标。

留在福建

“ 一所中国大学屹立在敌人面前 ”

厦大内迁长汀留给后人的谜团是 : 抗战全面爆发后,其他高校都迁移到西部或西南大后方。譬如说,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西迁昆明组建,像厦大这样留在 “ 前线 ” 的几乎没有。

事实上,当时也有声音认为,抗战非短期结束,厦大也应该随其他高校内迁到大后方去。

上周,97 岁的著名高教专家、厦大教授潘懋元解答了这个谜团。潘懋元 1941 年入读厦大,大学四年就在长汀度过,他的大学第一课,校长回答了这个问题。

尽管过了近 80 年,但 97 岁的潘懋元仍然以一种 “ 这就是厦大 ” 的少年家般傲娇口吻,复述了校长当时的话:厦大之所以没有迁入大后方,是因为 “ 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

潘懋元说,这种 “ 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应该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力量。他说,这就是大学精神。

长汀厦大旧址在哪里?厦门大学为什么会内迁到长汀?

选择长汀

易守难攻确保师生安全

因此,厦大对内迁地点的首要考虑是:要方便东南沿海的青年,因为这一带的大学都往大后方搬迁了。潘懋元是汕头人,他之所以走了一周到厦大求学,一个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也内迁了。

但是,为什么是长汀呢?据说,这个建议来自时任厦大教务长周辨明的建议。

长汀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就在瑞金边上,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地形复杂,日本侵略者可能鞭长莫及。

事实证明厦大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长汀,既为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的失学学生创造就学可能,也确保了厦大师生的安全。

当然,长汀并没有现成的校舍,不过,周辨明实地调查后发现,长汀城外的空地尚多。后来,厦大果真逐步扩张,几乎占据半个长汀城。

艰难搬迁

连校园的理发店都跟着走

1937 年秋季开学后,厦大一边上课,一边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包括师生分组,以及图书、仪器甚至标本等打包搬运等。

后来的资料记载,在抗战内迁高校中,像这样基本上完整地把学校搬走的并不多。连校内的理发店也跟着搬,理发店的刘师傅听从萨本栋的建议,带着理发器材跟着厦大走。后来在长汀,厦大为刘师傅安排一间小屋,满足全校师生的理发需求。

但是,要把一所大学搬走,困难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师生迁汀路途的安全,每人都要有当时福建省政府签发的 “ 行旅护照 ”,而申请该护照需要萨本栋亲笔书写的信函以及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同意,以及多个机关的审批。厦大档案馆现在还有厚厚一叠萨本栋为给师生们申请 “ 赴汀通行证 ” 而写给省政府和厦门警备司令部的亲笔信件。

1937 年 12 月 20 日,厦大停课;12 月 24 日,300 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向山城长汀出发。

厦大和长汀行程 400 公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本来就断断续续的公路,为防止日军登陆,早被挖成一段段的城堞。

经过 20 天的跋涉,1938 年 1 月 12 日,最后一批师生安全抵达长汀。

这所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也是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掀开了办学史上富有传奇的一章。

有资料记载,厦大用了九辆大卡车,把图书等设备搬到长汀。由于汽油匮乏,那时的卡车是烧木炭的,每辆车子都装着一个很大的炉子,里边堆了很多木炭,只有等到上坡,木炭能量不够,才会用一点汽油,让车子爬上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