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长汀厦大旧址追寻红色革命记忆 厦门大学长汀校区在哪里?

2020-08-26 22:07 互联网

  国立厦门大学长汀旧址,位于原中区小学校园内,原为县学大成殿。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博士为厦门大学校长。刚从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载誉回国的萨本栋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他来厦门大学报到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开始筹划迁校。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正式停课,经过三天的整装,24日开始向长汀进发。

  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等人数到齐,萨本栋的清点结果是:学生239名,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在长汀,厦大校址位于北山麓文庙、万寿宫一带,与长汀中学校舍紧密相连。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借一座破楼做女生宿舍,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

  如今,阳光下,“国立厦门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这座校门是由厦门大学出资50万元,在2001年重新修复的。

  踏入校园,一栋富有历史的建筑映入眼帘,上挂“大成殿”三个大字,两侧是厢房。抗战时期,厦大迁到长汀办学时,大成殿成为厦大的礼堂,8年多时间里,厦大师生们在这个礼堂内举办了多场活动和演出,它也是厦大从私立改国立后第一任校长萨本栋的办公室。

  从1937.10—1946.6,厦大内迁长汀8年多,年轻的萨本栋校长以“务实不负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及政府收归国立之意”作为自己的信条,谋厦大之复兴。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仍不断发展壮大,厦大师生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艰苦办学,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规模从初来时的三院九系发展为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四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成为“南方之强”,蜚声全国。

  在这艰苦卓绝的八年时间里,厦大师生与长汀人民生息相依,谱写了一曲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的壮丽诗篇。

  迁回厦门后,厦大从未忘记长汀。每年,厦大都会有上千人到旧址参观,一些老教授特意会回来看看他们曾经学习、居住过的地方。

  重访长汀厦大旧址,追寻红色革命记忆8月1日,厦门大学第四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乘风破浪”实践队成员在指导老师聂鑫的带领下前往福建省长汀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走访活动。为喜迎建党、建校一百周年,本次实践以“烽火南强:重访长汀厦大旧址,追寻红色革命记忆”为主题,走访了国立厦门大学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瞿秋白纪念碑、杨成武将军纪念馆等多地,在实地调研中挖掘厦大校史,重温革命历程。

  国立厦门大学门前的合影

  早上七点实践队一行从厦门出发到达长汀,参访国立厦门大学旧址、萨本栋校长旧居。1937年厦门大学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紧接着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时任校长的萨本栋在烽火中带领厦大师生内迁长汀。在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厦大内迁的这段历史清晰地呈现出来。萨本栋校长本人对家乡福建的学子怀有深厚感情,又基于闽粤赣交界处丘陵地区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以及长汀政府和老百姓对厦大师生的欢迎与支持,他带领厦大师生经过一个月的艰难险阻终于在1938年1月完成了内迁。在长汀八年的办学过程中,萨本栋校长本着以服务国家、社会的理念,积极引进高水平师资促进教学,带领师生与长汀当地居民共同开展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战火连天的危难时期,国立厦门大学从三院九系发展到四院十三系,持续培育出一批批有志识、有担当的杰出人才,举步成为享有盛誉的“南方之强”。通过重访厦大旧址和萨本栋校长旧居,实践队成员重温了烽火南强的曲折历史,感受到了厦大师生们爱国爱校的精神风貌。

  参观长汀县博物馆

  下午三点,实践队继续参观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这里在明清两代为汀州府试院,后改为龙山书院、汀郡中学。1932年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建国后在原址上建立了长汀县博物馆。这里不仅是文人聚集的历史名迹,更是令人神往的红色革命圣地。实践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了参观,深入了解长汀悠久的历史和客家文化。随后,实践队参观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开会时使用的大礼堂,也是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地方,由此福建省的革命斗争进入全盛时期。接着,实践队来到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陈列展览馆,在真实的历史影像中重温长汀这座城市在中国红色革命中发挥的重大转折作用。

  毛泽东旧居前的合影

  观完苏维埃政府旧址后,实践队来到福音医院云骧阁等革命旧址,步行到附近的毛泽东旧居。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讲述了主席疗养时期开展的革命活动:主席生活十分简朴,他在休养时也不忘深入群众、企业、机关单位,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困难。主席还在这里起草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群众观念产生了质的飞跃。实践队成员仔细阅览毛泽东旧居里的陈列物品,虚心学习了毛主席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品质和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回顾了长汀悠久的革命历史后,为更深入了解长汀文化,实践队晚间参观了卧龙书院、古城墙、三元阁等古迹,第一天的实践活动暂时落下帷幕。

  参观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8月2日上午八点半,实践队一行来到瞿秋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通过绘声绘色的解说,带领实践队成员回顾了瞿秋白烈士革命的一生:瞿秋白原名瞿双,少有才名,是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主持八七会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留守中央苏区时因肺病去往上海就医途中不幸被抓捕,后被国民党以“共党要犯”的身份关押在长汀,国民党威逼利诱不成对其执行枪决,瞿秋白就义时高唱国际歌、红军歌,面带微笑、淡定从容。实践队成员深深被瞿秋白烈士身上不屈不饶的精神打动,优秀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革命精神,用智慧乃至生命换来丰厚的革命成果。

  杨成武将军纪念碑

  随后,实践队来到与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相邻的杨成武将军纪念馆,从讲解员的解说中悉知了杨成武将军生前的赫赫功勋。他1914年出生在长汀县宣城乡一个贫农家庭,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中屡次立战功。长征中,他参与指挥强渡乌江、攻打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著名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区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参与指挥和率部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杨成武将军的传奇经历令队员们惊叹,再次感受到和平年代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与牺牲,立志不忘初心,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康模生先生采访照片

  上午十点,实践队有幸采访了长汀地方党史研究专家康模生先生。先生研究长汀地方党史六十余年,成果颇丰,著有《傅连暲》《中央红军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出发长征前后》《福建查田运动的前前后后》等。长汀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是革命根基,正因为有了长汀这个立足之地,红军才能补充军备,休养生息。故而先生用“名城”“首府”“圣地”六个字高度概括了长汀在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先生还谈到厦大与长汀的密切联系:1937年厦大内迁长汀后,迅速融入了抗日救亡组织,建立抗日后援会,通过讲演、教创等形式宣传抗日。其中,文艺演出受到广泛欢迎、效果显著,抗日时期的国立厦门大学为长汀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机。

  乘风破浪实践队合影

  下午一点,实践队全体成员返回学校,至此“烽火南强:重访长汀厦大旧址,追寻红色革命记忆”主题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在建党、建校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实践队成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爱党爱校之情。对于实践队成员而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让他们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