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2018-12-28 00:24 长汀县广播电视台

红色记忆: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从1929年3月至1933年底,毛泽东曾先后七次来到长汀,进行伟大的革命活动,为开辟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指导长汀人民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首次入汀 解放长汀县城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下井冈山向东进发。3月11日傍晚,抵达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12日,到达四都镇,毛泽东在墟场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3日,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派一个团到四都进攻红军,被击溃后退到长岭寨凭险据守。毛泽东在听取中共长汀党组织负责人汇报时说,这里群众条件好,是开辟根据地的大好条件,随即和朱德在驻地“协和店”召开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部署进攻长岭寨计划,消灭盘踞在长汀城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

3月14日,红四军分兵三路向长岭寨发起总攻,经过半天激烈战斗,歼敌两千余人,击毙郭凤鸣,乘胜解放长汀城,并夺取了一个拥有新式缝纫机的军服厂和两个兵工厂。这是红四军首次入闽的第一次大胜仗,揭开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二次入汀 红旗跃过汀江1929年5月,闽西军阀参加军阀混战,邓子恢及时写信给毛泽东,汇报了闽西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建议红军迅速重返闽西,推动和扩大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

5月19日,红四军从瑞金出发向闽西挺进,并于当天进抵濯田。毛泽东在濯田石桥头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写信两封,一封送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告知红四军正向闽西纵深区域进发,特委须作好策应准备;另一封送闽西地方武装负责人曾省吾、罗瑞卿等人,要他们五月二十一日到连城庙前,商量行动计划。20日,红四军在长汀水口渡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毕占云在《三战闽西》一文中指出:(红四军)二度入闽与第一次大为不同……在红军进军到古城、濯田、水口和涂坊等地时,群众纷纷烧茶水、送干粮(红薯干);青年人争先参加红军;老太太烧香祈祷,保佑红军打胜仗……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红四军二次入闽,迅速解放龙岩、永定。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三次入汀 筹备古田会议1929年11月中旬,陈毅从上海返回闽西,在上杭官庄召开前委会议,向红四军部分领导干部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全文和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并决定,陈毅亲自到上杭苏家坡,请在那里养病的毛泽东返回红四军,将中央来信送交毛泽东。

23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二、三纵队攻占长汀城,在长汀分兵做发动群众工作。红四军前委决定,促请毛泽东速回主持工作,并派部队接他回红四军。26日,毛泽东抵达汀州,表示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随即,毛泽东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28日,毛泽东在汀州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并决定红四军进行整训,将汀南特区委与长汀县委合并改组成立新县委。会议还规定十二月的工作主要是: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建立红四军的政治领导,纠正红四军党内各种错误倾向。

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向中共中央和李立三写信。给中央的信要点是:(一)毛泽东病已好,从蛟洋到长汀,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二)部队准备向刘、张进击,打破刘(和鼎)金(汉鼎)张(贞)等会剿;(三)陈毅已回到部队,中央的意思已完全到达;(四)请求中央寄党内出版物(《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和购书一批,紧急向部队进行教育。

11月底,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在长汀召开工人座谈会,征求他们对红军的意见,并对来自各行业的工人代表发表讲话,希望大家回去动员工人参加红军。12月3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离开长汀开往连城新泉,与第四纵队会合,开始了10天左右的政治和军事整训,调查红军和党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为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作准备。

四次入汀 汀州会议整编红军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入闽。6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会议先在南阳(时属长汀),后移汀州城召开,因此称南阳会议,又称汀州会议。会议总结闽西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经验,进一步完善土地革命政策,对有关闽西的土地、婚姻、经济、财政等政策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改,对闽西等地区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作出了许多新的重要决定,通过了经毛泽东审改的《流氓问题》和《富农问题》两个决议。

会议期间,中央特派员涂振农到会传达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整编红军的指示。

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和红十二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军第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总兵力近3万人。同时,毛泽东任红一军团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后来称此次整编为“汀州整编”。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五次入汀 部署东征漳州1932年1月9日,红一方面军攻打赣州,不久即失利。毛泽东建议动用红五军团解围。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召开中央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攻打赣州的军事错误,要求改变战略计划。27、28日,毛泽东在瑞金出席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提议红军中路军向东发展,攻打龙岩,消灭闽西张贞等军阀,打开局面。会议采纳这个主张,将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中路军改称东路军,确定毛泽东率领东路军攻打龙岩,向东南方向发展。

3月29日,毛泽东从瑞金赶到长汀,向先期到达的红一军团主要指挥员传达会议精神,并向团以上干部作东征动员,指出: “只有向东发展最有利,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尚有广阔的发展余地,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方向。”“闽南逼近厦门,当前日寇的势力已到达厦门,我进军闽南,对日寇侵略阴谋是一个打击。我军以实际行动贯彻我党抗日主张,无论对国内、国外,都将产生极大的政治影响”。接着,毛泽东对攻打漳州作了周密部署。

此时,中共福建省委迁入汀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也在汀州成立。毛泽东和东路军的领导人听取了福建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关于闽西的形势和龙岩、漳州守敌张贞部的情况汇报,决定调整和改变东征的行动计划,提出红一方面军出兵闽西占领龙岩之后不向闽北发展而向闽南进军的计划,攻打闽南漳州调动敌人。

3月30日,毛泽东在长汀电告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指出:“据调查,漳州易守难攻,故我一军团及七师不论在龙岩打得着张贞与否,切拟直下漳州”“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毛泽东攻打漳州的建议得到周恩来和中革军委的同意。

3月31日,在毛泽东、聂荣臻等率领下,红一军团离开长汀,奔赴上杭。

4月1日,周恩来从瑞金赶到长汀召开作战会议,并留驻长汀,负责调动兵力,筹集给养和保障前线的需要。10日将中央局、中革军委移到长汀。同日,红军攻占龙岩。19日,攻占漳州。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六次入汀 指导汀州工作1932年10月上旬,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决定周恩来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这实际上宣布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

10月15日,毛泽东赴长汀,看望刚生下毛岸红的妻子贺子珍,夫妻二人在西门罗汉寺养病。傅连暲请毛泽东住在老古井休养所,同先头从瑞金来此休养,受“左”倾路线排挤打击的周以栗、陈正人在一起。

当时,苏区正处在紧张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闽西根据地越来越小。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况,便与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交谈,概括总结了三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的经验,指出福建省应和江西省一样,加紧进行广泛的地方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的运动战,使主力红军能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实行各个击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罗明在长汀主持召开了中共福建省委会议,传达毛泽东的谈话精神,得到与会者一致拥护。由于按照毛泽东的主张开展游击战争,机动灵活地打击入侵苏区之敌,闽西苏区形势迅速好转。

毛泽东在长汀治病期间,深入长汀县、汀州市开展社会调查和革命活动。有一天,毛泽东听说汀州市要召开100多名工农代表会议,他想这是个调查的好机会,于是早早来到会场。但左等右等只来了几个代表,看样子会议是开不成了。市苏主席抱歉地说:“毛主席,真对不起,几次会议都没有开成”。“为什么会这样?”毛泽东不解地问。这时,身边的一位代表悄悄地说:“是因为几次会都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大家就不来开会了”。“真有此事?”毛泽东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下决心好好调查一番。

通过调查毛泽东了解到,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资本家把盐藏起来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苏维埃政府帮助他们去解决。

毛泽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文章。初稿写好后,他准备召开一次市委、市苏干部会议,对干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毛泽东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将文章用大字书写,一张一张贴在客厅墙壁上,让前来开会的每一双眼晴都看得清楚。

第二天,汀州市委、市苏及区苏、乡苏的领导干部来到休养所。他们在客厅里,认真仔细地看了毛主席贴在墙壁上的文章,感到十分羞惭和难堪。这篇文章极其严肃地批评了他们当中的官僚主义领导者,热情地表扬了长汀县苏的模范工作。

毛泽东对干部们说:“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毛泽东在汀州一边养病,一边开展社会调查,帮助汀州市政府改进工作。1933年2月,毛泽东回到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叶坪村。

七次入汀 前往才溪调査1933年11月中旬,毛泽东前往上杭才溪乡调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三次赴才溪。他带领一个通讯警卫班从瑞金来到长汀城,在长汀住了一个晚上,组织苏区干部和群众召开了调查座谈会。第二天,乘船沿汀江而下到回龙,再从陆路步行抵达才溪。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入福建境内。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伟大的历史功绩

1.创建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占领汀州城。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领导人进住辛耕别墅,这里也成为红四军前委、司令部、政治部驻地。16日,毛泽东会同地方党组织在辛耕别墅召开了在汀州城阅历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六种人参加的座谈会,切实摸清了汀州的经济、政治状况,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行动方针提供了可靠根据。

毛泽东和朱德依据江西东固游击区秘密割据的经验,帮助长汀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比以前扩大了两倍;组建了二十个秘密农会,五个秘密工会,成立了总工会。随即,成立中共长汀县委员会。3月下旬,正式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土地、财政、宣传、内务、妇女6个部,驻地设在云骧阁

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诞生后,着重抓地方武装的组建,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杀劣绅、打土豪、没收地主的财物;安定民心,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保证汀州城的人民物资所需;帮助红军筹集军饷,尽力解决红军的给养;加快发展农协、工会,壮大工农力量,领导长汀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2。红军正规化从长汀起步1929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长汀制定了打土豪、筹款子的对象、政策和办法,稳、准、狠地打击了反动分子,在几天内就筹到军款5万银元。在毛泽东提议下,红四军前委决定:汇一笔款子给上海党中央作活动经费;派宋裕和带上500元,前往瑞金大柏地,赔偿群众在战斗中的损失;给红四军每人发4元零用费,官长、士兵、俘虏兵一律平等待遇;赶制4000余套军衣,每个指战员发一套。

“汀州整编”期间,为了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的主力红军即红四军第四纵队和闽西红十二军第一纵队,没有编入红一军团,而是留在闽西,和闽西各县的赤卫团重新组建闽西地方主力红军,编为红二十一军。全军1000余人,辖五个纵队。这是毛泽东、朱德抵制李立三冒险主义错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巩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一个主要手段。

1930年6月19日,在汀州城南寨广场举行红一军团成立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毛泽东、朱德分别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红一军团成立后,使闽西、赣南战略区的红军进入集中组织、统一指挥的新阶段,开始了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28日,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军团总部及直属部队等离开长汀,开始向南昌远征。

1931年9月,新、老十二军在长汀县城汇合后,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但得到了巩固,还与赣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的地方红军也得到空前的壮大,并不断编到正规红军中。可以说,闽西的地方红军,是正规红军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长汀,是中央红军正规化建设的摇篮。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3。确立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指导思想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决定在闽西、赣南一大范围内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前委扩大会结束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连夜起草了《关于攻克汀州及今后行动方针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毛泽东根据会议决定写给党中央的报告,站在纵观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高度上,清晰地勾划出了创建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即“工农武装割据”的宏伟蓝图。以后一年多的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这一战略计划,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它是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于当时全国各地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4月1日,红四军前往瑞金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会师。红四军在长汀工作了17天,创建了长汀红色区域,长汀从此成为中央苏区的摇篮。

随后两年多形势的发展,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相应巩固并不断扩大,连成一片。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标志着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4。长汀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祥地毛泽东在汀州养病期间调查并起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问题,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方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红军家属犁田耕地收割等生产问题,为群众谋利益,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要注意工作方法问题,抛弃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学会做生意,发展经济,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结论部分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生动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他还进一步指出,“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变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紧紧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要求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长汀苏区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群众路线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可以说,长汀,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祥地。

5。教会“福音医院”发展成为中央红色医院1932年11月,毛泽东在老古井疗养时,得到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的医治,很快康复,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革命友谊。1933年2月,毛泽东向傅连暲提议,将医院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并把它搬到瑞金。傅连暲欣然同意。毛泽东结束休养,回到瑞金,即派人到长汀将医院及傅连暲全家迁移到瑞金。

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成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院长,郭实秋任政治委员。傅连暲将他历年集购的2000多元(上海时价)医疗机械和药品,全部捐献给中央红色医院。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题为《红匾送给捐助巨产的傅院长》的文章,盛赞他是“苏区第一模范”。

中央红色医院成立后,因设备较为先进,医务人员水平较高,成为中央苏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其主要职责是为中央党政军群机关工作人员服务,也为苏区群众看病,并承担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教学任务。1934年5月,中央红色医院改建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医院,傅连暲任院长。

我们从毛泽东七次到长汀的革命活动,很自然地回忆起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成为福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誉为“红色小上海”,除了长汀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伟大杰出的历史功绩,他们的不朽功绩与日月同辉,永远激励着长汀人民为振兴苏区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中共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黄启元)(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闽西儿女用生命为共产党点赞,谱写一曲曲英雄颂歌翻开中国革命史,闽西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使得闽西山区淬火成钢,革命英雄辈出,谱写了一曲曲时代赞歌。

红色记忆丨毛泽东七次入汀,都留下了什么

红旗卷起农奴戟。面对白色恐怖,闽西一大批革命英雄挺身而出。1928年,闽西爆发了震撼八闽的四大暴动。特别是1928年7月永定暴动后,闽西红军营在金砂金谷寺成立,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这是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此后闽西先后建立了5个军,十万工农当红军。闽西成为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了实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血洒闽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党的重要创始人何叔衡等留守中央苏区。1935年2月,中央分局接到命令,主要负责人到各地领导游击战争,实行分散游击战术,灵活打击敌人。2月21日,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在福建省政治保卫局保卫队的护送下,由江西入闽,在长汀向永定转移途中,2月24日在长汀四都水口附近的梅迳村遭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邓子恢突出重围。何叔衡为了保护其他同志,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在汀州监狱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坚贞不屈,写下了光辉篇章《多余的话》,于6月18日在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

同样令人扼腕叹息的,还有一批过早陨落的共和国将星:1929年10月下旬,中央特派员、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刘安恭率部出击东江,在永定庐下坝战斗中英勇负伤,不幸牺牲;1930年8月,闽西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率部在漳平永福侦察敌情时,不幸壮烈牺牲;1932年6月,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王良率东征龙漳部队返回赣南途中,在武平大禾战斗中壮烈牺牲……

英雄们走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不愧是中流砥柱、民族脊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无数闽西儿女奋战在祖国大地。在中央主力红军8万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的闽西儿女。他们在漫漫征途中担负着前锋殿后、政工后勤、侦察救护等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坚守松毛岭、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的闽西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可以说,红军长征每走一里路就牺牲一名闽西人,这是何等的英雄!多么的悲壮!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前夕,为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铁桶计划”,保卫中央苏区“东大门”,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的重担落到了以闽西子弟兵为主力的红九军团、红24师、工人师身上,他们毅然决然走上了阻击强敌的松毛岭战场。从1934年9月23日起,血战一周,牺牲近万,重创敌军,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30日下午开始长征。从国民党东路军8月中旬进抵松毛岭,到11月1日占领汀州,11月3日前锋推进到瑞金城为止,无数有名的、无名的革命英雄前后成功阻滞敌人合围瑞金达两个多月之久,成功地掩护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走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长征途中,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6000余人,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英勇战死。师长陈树湘弹尽被俘,在被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他毅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

同样的,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的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在甘肃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为人民服务的至高境界。闽西革命根据地重要创始人郭滴人经历了长征的九死一生,1935年冬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等职,却不幸积劳成疾,于次年11月18日病逝于陕北保安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了抗战大业,闽西人民团结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运动。闽西子弟兵近5000人编入八路军、新四军,他们战斗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热血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

1937年10月,经过国共谈判,党中央决定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闽西占了近三分之一,成为新四军最初兵源的最大来源地。1938年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由闽西子弟兵为主力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全体指战员在龙岩白土誓师后,奔赴苏皖抗日前线,与敌顽展开长期艰苦的斗争。在“皖南事变”和塘马战斗中,闽西籍将士牺牲了约1500人。山东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新四军十六旅政委廖海涛、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等共和国将星为国英勇捐躯!

抗战爆发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000多名闽西子弟兵被编入了八路军,其中一一五师是闽西子弟兵最集中的一个师。以杨成武、罗元发、陈海涵为主要军政负责人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在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并培养出“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体。

在解放战争中,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南征北战,足迹踏遍神州大地。苏中大捷、保卫延安、临汾攻坚、平津战役、渡江战役……闽西革命英雄尽显风流!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第三野战军师长伍上同等许多闽西籍革命英雄却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至今,陈明、张元寿等英烈还长眠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血与火的洗礼,锻造出闽西一代革命英豪: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4位闽西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刘亚楼2位上将,刘忠、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7位中将,王集成等62位少将,81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毛泽东曾经三次前往调研,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当年,才溪有300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占当地青壮年总数的80%。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总团长谢觉哉率团来到才溪模范乡,问才溪出了多少位开国将军。当地干部回答:“已联系上的有9位军长、18位师长”,才溪“九军十八师”由此闻名。不过后来的统计发现,才溪有少将以上的军级干部10名,副部级以上干部4名,地师级干部17名,才溪由此被誉为“将军之乡”。无疑,才溪“九军十八师”这个光荣的革命英雄群体,是闽西十万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

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闽西儿女用生命为共产党点赞,谱写了一曲曲英雄颂歌。英雄莫问出处!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革命英雄,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吴锡超(作者单位系龙岩市博物馆)(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