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汀州

2017-05-21 21:55


辛弃疾


古老的汀州,已经走过了1200多年的沧桑岁月。许多往事,早已被浩淼的汀江水冲洗得荡然无存。但,不管岁月如何更替,桑田如何变化,时光如何流逝,都无法让汀州百姓忘记南宋文坛最耀眼的一颗巨星——辛弃疾,只因他对汀州恩泽不薄。

那时的汀州,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还得承担赋税徭役,造成了“有税者未必有田,而有田者未必有税”的不公平现象,汀州人口“因以饥馑流亡, 几致减半”,出现大量流民,国家税收锐减。另外,汀州百姓吃的是官府专卖的福盐,路途遥远,盐价昂贵。一些人为此铤而走险,“恒数十百为群,持甲兵旗鼓”往来潮汕地区武装贩卖私盐,“与巡捕吏卒格斗,至杀伤吏卒”。社会因此动荡不安,不时发生流民和盐贩暴乱事件,百姓深受其害,严重阻碍了汀州的发展。

有幸的是,在福建为官的辛弃疾,不畏强权,不顾安危,铁腕施政,拯救汀州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的努力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汀州得以快速发展。

辛弃疾之前,为解决这些制约汀州发展的顽疾,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陈公亮、运使王公回、漳州知州朱熹、汀州知州祝公櫰等有良知的官吏,奏请在汀州实行“经界”,即重新丈量土地,清理田赋。宋光宗绍熙二年,即公元1191年,陈公亮和朱熹受命共同在汀州推行“经界”,但遭到豪强权贵的极力反对,新政夭折。陈、王、朱、祝四人被弹劾罢官。

就在这时,辛弃疾来到了福建。公元1192年春,在上饶带湖归隐的辛弃疾,接到了宋光宗要他接替陈公亮职务的旨意,开始了他与汀州的一段不解之缘。

再度出仕,让辛弃疾悲喜交加。悲的是,空怀一身文韬武略,但却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从42岁壮年被罢官归隐,他已整整浪费了十年施展抱负的大好时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他只能将手中的利剑化成一支羊毫软笔,抒发对壮志未酬的悲哀,对英雄无路的慨叹,对山河破碎的痛悼。喜的是,本以为将在带湖老死,驱逐金虏、收复中原的壮志,以及造福百姓的愿望行将破灭之时,希望却又从天而降。宋光宗的旨意犹如寒夜里的一点星火,重新唤起了他的万丈豪情,让他感激涕零。该年,他已53岁。等不得过春节,壮心不死的辛弃疾就急匆匆走马上任。他要把耗去的时光,争分夺秒的抢回。

赴任途中,辛弃疾顺路到武夷山向闲居在这里的好友朱熹问政,他们秉烛深谈。朱熹向辛弃疾讲述了汀州“官吏无所忌惮,科敷刻剥,民不聊生,以致逃移,抛荒田土,其良田则为富家侵耕冒占,其瘠土则官司摊配亲邻,是致税役不均。小民僡见狼狈,逃亡日众”的情况。这让辛弃疾对汀州官场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临别时,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辛弃疾继续在汀州推行“经界”和改行钞盐法。辛弃疾欣然应允。

可继续在汀州推行新政谈何容易,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刚劲的雷霆手腕。其实这是在和那些竞逐利益的权贵们公然为敌。辛弃疾深知,对他的到来,权贵们早已防范,只要他一有风吹草动,就顿时成为众矢之的。有了朱熹等人的前车之鉴,换作别人早已退避三尺,明哲保身,唯恐惹祸上身,甚至为了保爵位和高升,趋炎附势,与这些权贵同流合污,这种事自古不胜枚举。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辛弃疾就是辛弃疾,放眼古今又有几人。十年的沉寂并没有打磨去他一丝一毫的棱角,反而让他执政为民的思想坚如磐石,只要有利于黎民百姓福祉和江山社稷安危的事,不要说丢官,就是送命,他也义无反顾。在辛弃疾心里,当官不能为民做主,那比在带湖寂寂无为地老死还要更痛苦百倍。

上任之后,辛弃疾对汀州的问题又做了深入考察,其中土地及食盐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患,让他寝食不安。思虑良久后,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论经界盐钞札子》,并不辞辛苦奔赴京都上书宋光宗,请求在汀州推行积极的新政。

在《论经界盐钞札子》这篇著名的奏折里,辛弃疾开篇就提出了“天下之事,固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的著名治国经略,力陈了汀州百姓因未实行“经界”和食用福盐之苦,以及推行新政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不足千字的文章,字字透出辛弃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他的这种思想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推崇、倡导和需要的。

辛弃疾的这篇奏折居然打动了宋光宗,后来不仅恩准辛弃疾在汀州推行“经界”和改行钞盐法,而且提拔他为福建安抚使。辛弃疾一回到福建,就马上下令在汀州推行新政。

但新政遭到汀州权贵们的极力抵制,负责新政实施的汀州知州朱端厚等已陷入困境,举步维艰。辛弃疾决定亲自坐镇汀州,强力推行新政。公元1194年夏,辛弃疾到了汀州,责令汀州八县官吏各司其职,加快清丈土地步伐,编制户籍和田册, 尽快实施新的赋税政策,并行文招抚逃亡在外的流民,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器具、粮种,允许他们开垦荒地,使他们安于劳作,以恢复农业生产;同时整顿吏治,告诫各地涉案官吏“自今以始,洗心革面”,对胆敢顶风作案,阻扰新政的官吏和豪门地主施以重典,“再犯者充,屡犯者斩”。另一方面,组织人力治理汀江航道,兴建码头,设立盐税关卡。辛弃疾还在汀州县学大成殿多次讲学,宣扬“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为官者,外倾其敌,内厚其民”的治国方略,以及实施新政的意义。由于辛弃疾的铁腕整治,官场风气为之一新,新政在汀州八县顺利实施。很快,汀州社会趋于稳定,流民大量回迁,潮盐大量上市,汀江航道进一步贯通,往来商船日益增多,国家税收倍增,汀州从萧条中恢复起来,出现了生机,开始走向兴旺。辛弃疾推行的新政,为汀州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溯源追本,汀州的繁荣,辛弃疾功不可没,他是南宋汀州发展的第一功臣。

 然而,在偏安一隅、官场昏暗的南宋王朝,辛弃疾的仕途注定是坎坷、险恶的。他爱民如子、敢作敢为、豪迈倔强、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不久,辛弃疾便遭到汀州权贵及朝中谏官黄艾、御史中丞谢深甫等人的攻击陷害,最终以“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的罪名再次被罢免。

 如今,当年辛弃疾讲学的县学大成殿依然还在,殿前的两株宋柏依旧青翠遒劲。在它的某个年轮里,一定刻录下了辛弃疾在大成殿讲学时略带憔悴而又不失英武的身影;一定刻录下了辛弃疾带领知州朱端厚、知县事王千秋等官员为大力推行新政四处奔忙的身影;也一定刻录下了辛弃疾与上杭县令鲍粹然在长汀为民平冤昭雪的身影。走进那古朴端庄的大成殿,辛弃疾当年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依稀还在激荡回响;漫步汀江,仿佛还能听见江流涛声在缓缓述说辛弃疾对汀州大地的浓浓恩情。

 历史虽已过千年,但辛弃疾的名字并未随历史的风烟飘然而逝,汀州客家子民永远铭记着他。他那句治国名言:“天下之事,固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将永示后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