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种类

2017-05-21 22:08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

 

类别

  号子山歌 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 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 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五句板山歌 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

 

调式

客家山歌调式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为la-do-re-mi,徵调式为sol-la-do-re。曲调进行时,羽调式常采用la-re(反行是re-la)或la-mi(反行是mi-la);徵调式常采用sol-la-do-re(反行是re-do-la-sol)。用音非常简练,有的山歌只采用两个音,如福建宁化的《新打梭标两面光》,江西铜鼓的《急板山歌》等,只采用re、la两个音。

 

表现手法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如

  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

  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

  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感情浓烈、想象丰富

  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

  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歌中的戒指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

形象鲜明、意境清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以山上藤树相缠,死不分离的具体形象,比喻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死相恋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歌中不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而且寓情于景、借景传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优美的意境。

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

  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

  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划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

感物即事、自然流畅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偕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

 

代表地区

梅州

  客家山歌是梅州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中原音乐的韵致,又显露出岭南土著音乐的特色,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颇富情趣。客家山歌丰富多彩,流行于我市各县,各县山歌唱腔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一个县内的山歌中,又有几种不同腔调。山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山歌手,运用一个基本腔调,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调也有所变化,即情即景,出口成歌,随编随唱,对答如流。下面介绍我市各县较有特色的山歌唱腔:

  一、 梅县山歌:梅县山歌较有特色的是“松口山歌”。松口山歌曲调丰富多彩,腔板多种多样。如松口山歌号子: 在男女对唱山歌中,一般唱完号子就转入柔润婉转的山歌正板:

  二、兴宁市山歌:兴宁市山歌中有罗岗山歌、石马山歌、水口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风趣幽默,腔板羽调式,唱调特色明显。

  三、 五华县山歌:五华县山歌中有华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桥江山歌、长布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五华长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马峰》,音域宽、松散结构,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

  四、 蕉岭县山歌:蕉岭县山歌中有蕉城山歌、三断山刃山歌、新铺山歌、长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长潭山歌《长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调特色,比较抒情优美,多表达幽怨,将节奏压缩,又可表达欢快的情绪。五、大埔县山歌:大埔县山歌中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阳山歌、西河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乌乌赤赤,还过甜》,比较优美抒情,落音在宫调式,音调较明亮、舒展。

  六、 平远县山歌:平远县山歌中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坝头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摇》,传达劳动情绪、风趣,有特色。

  七、 丰顺县山歌:丰顺县山歌中有麻竹坜山歌、潘田山歌、汤坑山歌、丰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丰顺县新山歌《心上没树变荒心》。徵调式,欢快、可塑性强,可通过移位,丰富音乐形象。

以上是简略介绍各县具有特色的山歌。客家山歌的调式主要是羽调式,大致分为:(1)沿江色彩区(包括梅县、兴宁、蕉岭以及大埔、丰顺沿梅江到韩江两岸地域);(2)兴平色彩区(包括兴宁、平远);(3)五华色彩区;(4)大埔色彩区。其次是徵调式丰顺色彩区和大埔色彩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各有差异,边远地区或受邻省影响又形成各自风格特点的山歌。

 

永定

  永定是盛产山歌的地方,人称“歌谣之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作出许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永定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各种类型的山歌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如“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等等,从不同侧面给人以不同的享受,韵味无穷。

  劳动歌。劳动是辛苦的,可永定客家人却善于用歌谣来激励情绪、驱除疲劳,如流传于湖雷、坎市等地的《船工歌》:“撑船工人真可怜,日日夜夜住河唇;大雨落来没瓦挡,狂风吹来又没门。”流传于湖坑、古竹等地的《纸工歌》:“新做纸寮个个高,哪有纸寮唔唱歌;做尽人间常用纸,日日夜夜苦奔波。”这些歌词声泪俱下,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因贫穷而不得不从事艰辛劳动的状况。

  情歌。在永定客家山歌中,情歌占相当大的比例。它的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简练的语言,有如山泉,沁人肺腑,如流传于古竹、陈东等地的《走路好比风吹云》:“阿妹生得白淋淋,好比高山红林檎;讲话好比黄莺唱,走路好比风吹云。”歌词含而不露,娓娓动听,如诗如画,委婉地表达了少男少女初恋的情怀。流传于高陂、坎市等地的《坐监好比逛花园》:“生爱恋来死爱恋,唔怕官司到衙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慷慨激昂的语句就像一团火,烧向封建礼教及其封建婚姻制度,颂扬了男女爱情专一,坚贞不渝。永定情歌,还有反映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流传于大溪、下洋等地的《情哥瞧妹会当家》:“高山顶上一枝花,情哥想妹妹想他;情妹看哥人品好,情哥瞧妹会当家。”流传于培丰、虎岗等地的《有心恋郎莫讲钱》:“有心恋郎莫讲钱,两人相爱才来恋;你若讲起钱财事,好花难香月难圆。”坦然、直率,讲述找对象只看人品,不讲钱财。

  生活歌。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幸。永定生活歌,是以琅琅上口的歌谣形式,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劝世等几个层面,展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立体画卷,如流传于仙师、洪山等地的《小生婢歌》:“细生婢子真冤枉,三餐食饭没上桌;鸡啼三遍还未睡,打个目花天大亮。”流传于仙师、峰市等地的《十劝郎》:“……六劝郎,劝得多,南山劝到北山坡;赌博场上莫去混,婊子床上莫去坐,哥呀哥!弄坏心思害阿哥。”反映了妻子劝丈夫要走正道的急切情怀。

时政歌。永定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许多客家儿女为了翻身解放,浴血奋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歌谣。流传于永定暴动策源地金砂、上湖等地的《打起红旗呼呼响》:“穷苦工农商学兵,希望大家一条心;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流传于西溪、湖坑等地的《穷人跟党不变心》:“走路要走路中心,大树底下好躲荫;穷人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变心。”这些革命歌谣表达了老区人民的心声。

 

中山

南朗

  南朗的客家山歌是中山市的第二种流行面广的民歌。据史籍和客家人的族谱(家谱)记载,南朗镇的客家人多在北宋末年至清代从黄河流域一带陆续迁徙而来,在五桂山下逐渐形成多个客家村落。这些客家人所唱的民歌就是客家山歌。

  南朗一带的客家山歌主要有盘歌、蛮歌、采茶歌、打柴歌、堂歌、叹歌、斗歌、说唱(过街溜或顺口溜)、莲花落等,一般是出于客家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流行较广的是采茶调和莲花落。合里村老民歌手凌记欢演唱的《采茶歌》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南朗客家山歌:

  春季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转回家。

  夏季采茶茶叶青,姐妹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

  秋季采茶秋风凉,风吹茶花满山香,

  大姐小妹一齐去,茶园树下再商量。

  冬季采茶茶叶黄,采完茶叶好过冬,

  更望来年春三月,老茶不及嫩茶香。

  石门村甘金友创作的《劝戒赌》也是一首较流行的客家山歌:

  (男唱)昨晚赌博输了钱,唔曾写信话妹知。

  唔曾打电话妹听,好想投河自计死。

  (女唱)唔好死来唔好死,慢慢改品也唔迟。

  小小生意允(注①)来做,如果无本挨②被汝③。

  (男唱)多得汝来多得汝,缴本挨哥做生意。

  等得两年有允到,连本带利还转汝。

  (女唱)还唔还来无相干,汝真戒赌挨心安。

  若不戒赌坏下去,借银还金心唔安。

  注:①允,即找。②挨,即我的意思。③汝,即你的意思。、

  五桂山

  在中山的民歌中,客家山歌是第二大和流行较广的民歌歌种。客家人源于黄河流域地区,其原居住地是在中原,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从原始文化产生的同时,开始就有客家民歌的流行。五桂山客家山歌分为采茶调、叹情调、白口莲、顺口溜(儿歌)等4种。采茶调音调柔扬、易学易唱,适宜表达各种主题的内容,老少皆宜,是山区客家人最普遍传唱的歌种;叹情调音调低沉悲凄,感怀身世,哀怨缠绵,多在女子出嫁或哭丧时,边哭边唱;顺口溜则多为客家儿歌歌谣,顺口显浅,易学易记,唱时犹如念书一般,内容上,洋溢童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多为长辈教小孩传唱的歌谣。而白口莲山歌与采茶调、叹情调、顺口溜等歌调完全不同,接近于沙田区的咸水歌调。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山有一小山村,邻近着河涌交错的一条沙田围村,由于当时的沙田围村所吃、用的水都是咸水,而那条小山村却有一条泉水山溪。因此,因日常用水的问题,造成这两个乡村经常发生争执和械斗,小山村居住的客家人,订下乡规族约:“女不嫁沙田围,男不娶艇家妹”。这一乡规族例世代沿袭,直至有一年,客家村的一位男青年出海捕鱼,在回村途中,不慎被海蛇咬伤而中毒晕倒在沙田围村的堤围上。此时,刚好一位“艇家妹”从田里除草收工路过,见此情况,动了怜悯之心,不顾男女授受不亲和乡规族约的禁示,将其背回家中,让其父亲(当地一位乡土蛇医)帮忙救治。受蛇伤的男青年在沙田围村昏迷数天,其家人四处寻找未见,都认为已死于海潮之中。山村青年经沙田围的蛇医父女悉心照顾,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康复,康复后经常在农闲之时,自觉去帮“艇家妹”的父亲上山采草药,拜师学艺。从此山村青年与“艇家妹”互生爱慕之情。在古代,谈情说爱多以对歌的形式进行,由于艇家话和客家话的差异,山村男青年就采用了咸水歌的旋律来唱山歌,两位不同语系又互相爱慕的年青人用咸水歌曲调的山歌来倾吐心声。两人的恋情被山村客家族人发觉,便用历代沿袭的族规戒律来阻止他们自由恋爱和结婚。这两位情人逼于无奈,只有以“私奔”的方式来反抗,最后从沙田围和小山村一带辗转出逃到当时还是人迹稀少的五桂山区安居,并继续以同化了的艇家话(白话)形式唱山歌,从而逐渐形成了白口莲山歌,在五桂山区的客家村中流行至今,成为广泛传唱的客家山歌的另类韵律。建国初期,五桂山人唱山歌风气最为兴盛,歌唱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多以歌唱生活,倾诉对生活的看法以及歌唱爱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为主。歌唱形式上,有独唱,有对唱、有盘唱等。歌唱的场面十分热烈和感人,尤其是在月朗之夜,村边山头挤满了人。未婚年青男女,也有30~45岁左右的已婚男女,这里一堆,那里一群,亮起歌喉唱出悠扬而充满激情的山歌。有时是一个村中分成几组对唱,更多的是一个村落与相邻较近的另一个村落的人对唱,还有从一个村跑到另一村去唱的,对唱者多为一男一女。每一组都由若干人组成,组中推选出歌喉较好的几个代表轮流唱,其他人当参谋帮忙想歌词。更有大批人在场听歌助兴。整个夜晚,歌声此起彼落,声声相连,环绕山间田园,直到尽兴方休。那时山歌唱得好的人,自然受到别人的赞誉和青睐,许多青年男女从唱山歌中认识,到加深了解,互相爱恋,最后结为终身伴侣。但也有已婚男子唱山歌欺骗女性的,据传,马溪村中有一个男子家中贫穷,靠结发妻子辛勤耕种维持家中生活。他山歌唱得好,但很花心,每到夜晚就穿戴着妻子买的草鞋、黄衣带,上山唱情歌,欺骗那些不经世面的小姑娘。妻子知道此事后,感到很气愤。于是,在一个晚上,丈夫出门后,她就紧跟着丈夫上山。当丈夫吹起口哨的时候,她就唱起山歌,诉说他身上穿戴的来历,家贫与花心。丈夫听后,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已被妻子识破,就羞愧地下山,再也不敢上山唱情歌了。建国后至70年代初,农村经历了个体到集体化的改变。歌唱的内容多以新生活为主题,表达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祈求。如“积肥干劲大”、“锄头歌”、“采茶歌”、“兴修水利歌”、“哥妹心雄似座山”等群众创作的歌谣应运而生。有在田间、会上唱的,也有在夜晚约上几伙人唱的。80年代之后,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年青一代已不大愿意传唱客家山歌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文艺会上或在家里偶尔唱唱传统的山歌。

传统的客家山歌围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口头创作,随意而出,出口成歌。在传唱之中,涌现出周金泉、周锡良、刘永荣、万润好、陈玉池、邱家仁、吕华基、周庆基等一批优秀民歌手。其中周金泉的山歌曾在省民间文艺汇演中演唱,其子周锡良因山歌唱得好而被中山文化局所招聘,刘永荣、万润好的山歌还被录入《中山文艺》CD片中。

 

深圳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流传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谣。“山歌是有音韵的语言”,由于客家人较本地人迁徙晚,多数“客居”山区地带,“开门见山”,衣食住行无不与山有关;他们在山间的劳动和生活岁月中,从胸臆中呼出劳动号子,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流出情感丰富乐曲,长年累月创造出璀璨的口头文学,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

  深圳客家山歌,和赣南、湘南、闽西、粤东的山歌相比较,从源流上来说,同宗共脉;但是,由于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有三种地方山歌特点:一如大鹏、南澳等沿海山歌,靠近广府、香港,吸收了粤曲、咸水歌、渔歌等音乐元素,用带有粤语、客家话、北方话混合成独特的“大鹏话”唱,形成了大鹏山歌。二是盐田、沙头角、葵涌、坪山、石岩、龙华、观澜、布吉和香港九龙的山歌,由于面向海洋,因此山歌的音域多一、两度,唱腔上没那么高腔嘹亮,唱得平实婉转;曲调形式除了掌牛歌、情歌、仪式歌、劳动歌、生活歌外,还有哭嫁歌、哭丧(叫哀)歌和叙事性“仙歌”。三是龙岗皆歌,主要流行于龙岗镇和周边坪山、坪地、横岗和惠阳永湖等客家地区,特色在于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歌词后面,有一定式的衬词和曲调,衬词如快板节奏,整个音乐跳跃欢快,可对唱、独唱、齐唱和群众一起帮腔衬唱,非常适合节庆、大型歌咏活动,气氛热闹,场面喜庆。

  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石岩山歌,2007年1月入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其中石岩山歌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用大鹏“军话”演唱,当地称“军话”也叫“千音”,也就是大鹏古城有千户人家千种口音。《宝安县志》载有:“在惠阳专区举办的1956年民间艺术汇演中,宝安客家山歌演唱获奖。”同时载有《大鹏地名歌》:“七娘山上起云头,打落杨梅坑下求,兄弟齐全鹿嘴角,马尿河前见日头,舂白米头系大碓,写字唔成系碧洲,狗猎黄猄(野兽)大岭下,朝朝霞雾半天云,爱饮甜茶鸡公笃,爱见洒莲(即靓女)荔枝山,上洞田唇夹下洞,土洋行出系溪涌,下沙地福王母洞,龙歧对面水头冲,行出布锦系水贝,行过窑坳系乌涌,松山隔离系田心,田心前面系大鹏。”一首地名歌,把大鹏各地地名全串起来了,山歌一唱,亲切,明了。

  《大鹏掌牛歌》唱出掌牛仔的辛酸:“掌牛阿哥好凄凉,戴顶笠麻也没框,食入几多笠麻水,淋湿几多烂衣裳。放牛阿哥真吃亏,戴顶笠麻过岭飞,食鱼食肉没你份,生水芋头搏命推(吞)。命中生来苦又苦,打烂犁头篾来箍,牛唔见时头也大,惹炉香火怕煨乌。”(《罗湖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本》1987年)。

  大鹏情歌男女对唱中,唱到关键时刻,每首第一句由工整的七言简略为三言,加上“妹——”拖腔,使唱起来反驳对方简洁有力。例如:女唱“有歌唔唱沤肚中,有马唔骑烂马鞍,烂了马鞍有得换,莫来沤烂妹心肝。”男唱“嫁涯好呀嫁涯好,嫁涯单身有‘钱’佬,灶头食饭唔使油灯火,自有明珠屋里照。”女唱“凉帽烂哟——妹,等哥有钱买顶新,凉帽新来人又靓,赛过当年穆桂英。”男唱“快的嫁哟——妹,凉帽罗裙件件新,头上有簪手有轭(镯),房中又有解愁人。”大鹏哭嫁歌,虽“哭”,但不悲,是内心欢喜,难舍父母养育之情,同时担心嫁到夫家,不知家婆家公好不好相处,心情难受。这时,在闺女房间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当地俗称“伴坐娇”)里,互相唱山歌安慰、鼓励。这哭嫁歌,把七言四句更加简为三言或五言一句,每句根据情绪用“啊哈——噫”衬词唱成拖腔,如“爹娘好呀……啊哈——噫”,“对我有恩情哪……啊哈——噫”。唱“噫”时,带深呼吸,发出抽泣的“噫”声,演唱风格很独特。

  盐田山歌

  盐田山歌,也叫九龙山歌,是流行于盐田、沙头角和香港九龙新界一带。最大的特点是唱腔中有好几节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装饰音,好像浪潮涌来时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后又跟水退、水涨一样,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岭,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来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拦路岭隔岭;阿哥柴担先挑转,你系有心转头行。”“阿妹”和“看白”的第一个字是后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个字是切分音,表达语气果断、态度坚决,这种充分表现情绪的山歌唱法,是盐田山歌的独特之处。

  演唱盐田山歌最有名气的,是沙头角山歌手薛观带、吴彪、盐田的黄继娣。1958年盐田村村民薛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全剧需村民演员数10人,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彪、薛官带被选拔参加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在当地传为美谈。吴彪是早年参加我游击队的老战士,在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时开口就用山歌宣传,直至解放初期当上深圳镇领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会讲话讲了没多久,没词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顶高那行看脚下,讲来讲去车车转,大家听到蒙查查……” 顿时,大家尴尬全无,会场轻松活泼。薛观带在上世纪60年代移居香港,又成为香港新界山歌王。黄继娣也移居英国,把盐田山歌带往海外华人社区。

  羊台山山歌

  石岩、观澜、龙华、布吉山歌,也叫羊台山山歌,这一带的山歌形式和曲调基本一样,除了情歌、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外,也有较独特的哭嫁歌、哭丧歌(叫哀歌)和仙歌。

  羊台山山高 587米,比不上梅州阴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岭,所以山歌表现的内容、题材也较生活化,少“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之类的描写,山歌唱腔也没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

  2006年9月,我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事,曾到石岩、观澜、龙岗、大鹏等地和当地老山歌手座谈,采风,见到这几个地方的老山歌手,全都六七十岁。其中68岁的“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老人一连唱几个小时山歌,听到我多年未听的原汁原味乡下山歌。原来,池官华的爷爷、爸爸很会唱山歌,爱唱“花笺”(歌册,叙事山歌),旧阵时,他们出门下田时一架(扛)犁耙就唱,收工时一放担竿也唱。池官华为我们唱起原生态的《死同死来生同生》叙事山歌:

  男唱:火烧竹头哔啪声,阿妹得病哥着惊,上摆(次)搭声下午转,三日路头一日行。女唱:转到哩,坐紧床边话你知,初一晨早担水转,洒湿衫裙搭坏哩。男唱:阿妹你有病自家知,如今要请医生医,若是阿妹无钱用,阿哥甘愿当(卖)棉被。女唱:阿哥唔冒(不要)医,使了钱银枉心机,将你钱银娶过只,贱命娇莲(自已)耽搁你。男唱:阿妹涯爱医,使开钱银唔计其,我十二街坊寻下转,无只娇莲(女子)当得你。女唱:阿哥唔冒讲柬好,一山还有一山高,番鬼(外国)铜钱冒(无)只字,我介人样哪里冒。男唱:十七十八嫩枝枝,七嫩八生唔冒死浪你,身中怀有细晚仔(小孩子),涯点烛烧香服侍你。女唱:阿哥心莫焦,蛇死路边有人挑,观音菩萨泥作怪,长年月久有香烧。女唱:猪肝好食对折腰,家婆打骂气难消,丈夫怕娘冒开解,黄泉路上有几条。男唱:一脚踏落外间房,听妹讲来真凄凉,爷娘那有百岁命,终归有日做家娘。女唱:阿哥真有情,两人讲话心贴心,早晨洗面共盆水,晏昼(午饭)同挟一菜芯。男唱:阿妹两人好,两人好到白头毛,好到罗浮山转向,好到黄河水倒绕。合唱:新做书桌钉同钉,死同死来生同生,在生两人同枕睡,死了两人共金罂(骸骨装入瓦罐)。

  石岩、龙华、观澜、布吉山歌,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两种,第一句起子喜欢用“阿妹——”拖腔,趁拖腔这几秒钟想好下面的唱词,接驳或反驳对方山歌。这种唱法,多数由男人唱,带撩人、挑逗式的,比如“阿妹——要涯唱歌涯就唱,唱出日头对月光,唱出麒麟对狮子,唱出公鸡对凤凰。”“阿妹——涯歌多呀涯歌多,床头放便三四箩,唱得涯赢系我嫂,唱涯唔赢做我老婆。”石岩镇罗租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时期,每逢中秋有大规模山歌会,对歌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对到河对面的官田村。1964年他们新编山歌《嫁错郎》参加宝安县文艺汇演。2004年9月广东卫视专程录制石岩镇“羊台之歌”山歌擂台赛和池官华唱山歌专题播放。

  观澜是个著名的侨乡,当地人再穷也要缴子女读书。观澜山歌的修辞手法丰富,樟坑径村山歌手陈瑞强一口气唱了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语山歌等。比如《椒妹追后生》:“过了一坑又一坑,看到铺狗(狐狸)逐黄猄(野鹿),看到黄猄逐铺狗,看到椒妹(女子)逐后生。”这是一首直言叙述,层层递进,生动描述的赋体山歌。《行路就像摇船桨》是首比喻山歌:“冤枉凄凉就系涯,嫁只老公脚又跛,行路就像摇船桨,企紧又像马张蹄,睡紧又像奉神鸡。”船桨、马张蹄、奉神鸡都比喻得非常贴切、生动。起兴山歌《吱吱呀呀心花开》:“三间铺头涯唔开,愿跟阿哥挑石灰,左肩挑来右肩转,吱吱呀呀心花开。”“嫁郎唔嫁烧炭郎,锥乌凌炭得人狂,嫁郎要嫁劏猪郎,至少有啖骨头汤。”叠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渗山水,山民山上唱山歌。”这首叠“山”字烘托“山民山上唱山歌”,重复“山”字,但意思不重,景致不同,意境优美。双关语山歌:“新郎新席新阿娇,新船新桨任哥摇,阿哥摇妹摇出水,阿妹摇哥魂魄消。”“阿哥莫怨妹冒(无)心,上巷下巷眼针针(看着);灯草拿来绑门板,一出一入系关心。”双关歇后语:“灯草绑门板——关心。”

  龙岗皆歌

  龙岗皆歌,是龙岗镇一带用客家话唱的一种山歌。

  2006年我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志,一起与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人员,深入了解龙岗皆歌的渊源和传承情况。龙岗皆歌,始于清末民初时期龙岗圩镇周边的“八音仔”的演唱。“八音仔”是由村里会唱歌、弹奏的人组成的音乐队,一般由有钱人家请去为婚宴、寿诞、添丁演唱助兴,祝贺闹气氛。也有人请去为70岁以上逝世的“喜丧”善后事吹打弹唱。1950年在龙岗圩一个叫“老鼠塘”的地方,辟建一个空坪,种上大榕树,后来成为龙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广场。龙东桥背村于1876年出生的邱其乐,跟随过龙岗“八音”队大佬林潭四处演唱过“揾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在龙岗圩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区(1958年以前属惠阳县管辖,1959年后划归深圳市)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

  龙岗皆歌是由“八音”调演变而成。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句歌词后面,接着一句衬词:“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词后,同样有一句衬词:“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例如:

  阿哥有情妹有心(金牡丹哪!),

  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山高妹会来开路(金牡丹哪!),

  水深哥造船载人(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唱歌唔系比声音(金牡丹哪!),

  总爱唱来情义深(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恋妹唔系论相貌(金牡丹哪!),

  总爱两人心贴心(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鸡嘴就比鸭嘴尖(金牡丹哪!),

  阿妹嘴比阿哥甜(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去年同妹亲个嘴(金牡丹哪!),

  甜到今年三月三(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

  皆歌歌词一般七言两句或四句为一段,歌词通俗,押韵,上口,群众易传易唱。唱词后面两句富有特色的衬词,固定不变,紧随变化的山歌唱词后面,特别是在对唱中,引起共鸣的台下群众情不自禁地集体帮腔,同唱衬词“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罗咧!”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龙岗皆歌虽然基本一个曲调、两段衬词,但根据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可变成快板式欢快、激昂旋律,或低沉、伤感、缓慢节奏。由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团,根据龙岗皆歌音乐创作演出的《客家妹嫁老公》舞蹈,该舞蹈较好选用龙岗皆歌哭嫁时的委婉哀怨、出嫁时的欢快跳跃以及抢逗新娘中的幽默谐趣音乐元素,再现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受到群众和专家的好评。该节目参加2004年2月“中国梅州首届国际山歌节”和深圳市鹏城金秋艺术节比赛,双双荣获金奖。

东莞(凤岗)

  东莞凤岗的山歌以客家山歌为主,雁田等村也有本地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感情、表达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形式。歌词以七言为主,可以衬字。以独唱(也称放唱)、驳唱(也称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唱歌的地点不限,以山野、田头、禾坪等地为多。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以唱山歌为乐事。新中国成立前,凤岗排沙围、竹塘、黄洞、塘沥、油甘埔、官井头等地都有对歌的专门场所,以排沙围、两渡河中间的空旷地为最著名。对歌时,人们打着火把、扛着板凳,汇集在歌场上。山歌手即兴驳唱,歌词简练,寓褒贬,别善恶;客家话悠扬悦耳,词句贴近生活,听者如醉如痴。各村都有善唱的客家山歌手。竹塘村有张仁和,黄洞村有洪官祥,三联村有房新云,五联村有廖来兴,塘沥村有何官粦、曾春娣,凤德岭村有阮官娇,油甘埔村有张竹英,官井头村有李金等。新中国成立初,人们用客家山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新生活。改革开放后,由于娱乐的方式增多,加上客家山歌的演唱曲调单一、无新意,唱客家山歌的人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