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人扫墓坟头上压几张纸是什么意思?客家人祭祖的讲究

2020-03-30 01:42 互联网

说起清明节,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句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里表达了在清明时节到来,人们对先辈哀思的一种情感。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而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既然是四大传统节日,那么,这里头又有什么故事呢?

祭祖时间一般大多在清明节、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冬至前后,和春节的初一至十五,祭祖活动成了大姓人家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一声令下,毫无条件回到祖居地进行扫墓祭祖。

在客家人眼中(也包括其它族群和民族),坟墓不仅是祖先形骸安息的佳城,也是祖先神灵借以佑护后裔的圣地;同时还是后裔子孙向祖先表示怀念和崇敬之情以及希冀祖先神灵赐予福佑的场所。在风水观念的刺激下,人们千方百计寻觅风水宝地,手段用尽,甚至不惜为之举行宗族械斗。这就有昔日孔夫子所讥“过犹不及”了。

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对迁至本省本地的第一代始祖,族谱上往往特地注明。作为祭祀的老祖宗。据调查和从族谱上看,过去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其祭祖分祠祭、墓祭和家祭。

祠祭

新中国建立前是每年的春分、冬至祭祖,称“祭祖会”。祭祀繁简视各姓规例不同,祭品的丰俭也视祖代高低而有差异。祠祭的一般情况是:届时,各姓各房子孙集中老祖先祠堂进行祭祀。所有伙食费用是祖业祀田的收入,强弱不等。据说,开始各房人较少,祭祖时每家人都去。后来人发展多了,每户就只去一人。前去祭祀者的多少还看经济实力,富者办几百桌,远近各家男女长幼毕集,有的四五百里路都要赶到,热闹非凡。贫者办几桌或十来桌,只限男性参加,或轮流而至。祖上的祀田由族长(或称会首)管理,收入主要用于办祭祖会,并在会上向全族人宣布收支情况,富裕者还分给路费。

祭祖时,要杀猪宰羊,以整猪整羊整鸡鱼为祭品,同时还有酒、菜摆在神位前的方桌上。祖先牌位前有香炉、供果、糕点。点香蜡、黄表、钱纸,这些蜡纸为各家自带,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然后放火炮,依次磕头作揖,香蜡燃完即收供品会餐,餐后散会。在调查中,近世祭祖已不念祭文,但在族谱中尚有记载。

墓祭

墓祭较祠祭为简。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祠祭基本消除,但墓祭仍在继续。各姓每年春冬年节,普遍各携自己的后辈登坟拜祭祖公祖婆。备香蜡、钱纸、刀头、酒菜、坟飘祭奠。坟飘是在坟上插一竹竿,竿上缠红黄蓝白黑色刻花纸,风吹时飘扬,故叫坟飘。一房人插一根,几房人一大簇。祭祀时各房人全去,依次磕头,把酒洒在坟前,放一串火炮,然后铲草、培土、挂纸,祭毕回家。

家祭

旧时祭祖一般在老房子的堂屋,神龛上中间供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做工讲究,一般用黑漆地,赤金或泥金做顶和写字,书写请有文化者,不限于非要本族人执笔。如刘家的祖先神位上写着:“刘氏历代高曾显祖考妣神位”或中间写“显祖刘老大人之神位”左边为老人称呼,右上还要写上“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再右写某年某月某日立。同时神位下面供土地神、财神。

长汀人扫墓时坟头上压几张纸,原来还有这个传说?

据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好不容易坐稳了江山,决定衣锦还乡祭拜父母。到了老家的墓地,只见遍地孤坟,墓碑大多倒的倒,残的残,很多连字迹都无法认清了。他命手下四下查探,可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爹妈的坟头。

这时天都快黑了,刘邦从衣服里掏出一张纸,撕成小碎片,捏在手里。向上苍祷告;“爹娘在天有灵,大风起兮,我将纸片抛在空中,如果有张纸片落在一个地方,连风都吹不动,那么那儿就是您二老的坟墓。”话说完,将纸片往空中一抛。

谁知还真有一张纸片落下来一动不动。刘邦凑近了一看,墓碑上模糊的字迹竟然就是父母的名字。他高兴地不得了,立刻安排人重修祖坟。后来,每到清明节,刘邦都来祭拜父母。

后来,百姓们也开始学皇帝的样子,在坟头压几张纸片,代表这里有后人祭拜打扫,不是无主的荒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