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店头街的历史 长汀店头街有什么好吃的?

2020-06-10 22:52 互联网

福建长汀,古称汀州,是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明清古街店头街,是长汀的四大历史传统街区之一,也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业街区。

半个多世纪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发出感叹:“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多年以后,湘西的凤凰俨然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但昔日美丽繁华的长汀在旅游名气上却甚为寥落,与凤凰不可同日而语。

但古城总归是古城,寥落的长汀比之凤凰依然有自己可资骄傲的地方,譬如美食、譬如遗珠般散布在大街小巷里的古建筑。店头街,无疑是汀州古建筑的杰出代表。

“天下水皆东流,唯汀江独南也”。怀着对古汀州历经千年的敬畏和感慨,沿这条与众不同的客家母亲河漫步,古老的城墙,或新修或古旧的几座城门,江边浣衣的妇女,宽阔平缓的江面,让人分明感觉到了这座古城的沧桑、厚重和生机。

从古汀州主要码头之一的惠吉门码头上得岸来,穿过古城门,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便出现在眼前。一例青石铺地的地面,一例青瓦盖顶的木质小楼,加上每家店门口一例挂着的大红灯笼和在风中婀娜摇曳的“幌子”,让人恍如时光倒流,明清风格的店头街上凝固了一般。而三五米宽的老街上不时穿梭而过的摩托车、电动车则让人从恍惚中惊觉:店头街实在是时光留给现代人的一个难得的遗存和馈赠。

店头,在客家语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铺的意思。店头街位于长汀人口最稠密的市区,其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如今的店头街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沿街大部分为青瓦盖顶的木质两层楼,街中心还设有四角风雨亭,供奉着真武大帝。数百年来,古街里的人们每日祈祷和平,渴望远离战火。

店头街还是一条传统的手工百业街,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条古街上遍布着油盐铺、豆腐店、打铁铺、剃头店、裁缝店等。时至今日,各行各业依然生意红火,有些行业甚至超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老街还保存了张宅、王家祠、兰氏宗祠、林氏家庙等一大批建于明清时期的府第式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小巧别致,但都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精美别致。

店头街南北走向全长466米,东西走向的五通街全长325米。街道两边挂满了红红的灯笼,漫步其中,满眼是不失古朴的画面,宛如行走在一首古韵悠长的唐诗中。木雕老艺人一刀一刀雕刻着心中的虔诚,女画师专心致志描绘着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磨刀老人精心磨着每一个春秋,客家妹子细手烹饪着人间的美食。店头街酣厚的文化内涵,就是展现客家首府汀州悠久历史的一副最生动的画卷。

据当地史志记载,长汀的店头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在旧镇南门外有小规模的零星物品交换,北宋时在此设店头市。南宋时期,时任知县的宋慈通过疏浚河道、规划航线,使得汀江航运全线开通,汀州府从边鄙之地一跃成为闽粤赣边的水路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店头市也因此大为繁华,并逐步形成了热闹的街市,俗称店头街。而店头街的真正繁荣则是到了明清时期。当是时,汀州府成为十分繁忙的内河码头,往来的货船有“上八百,下三千”之说。为了转运方便,不少地方都在汀州成立设立会馆,一时间小小的山城会馆云集,商贾如云。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如今的店头街,早已远去了曾经的繁华,唯留下这条长约千米的古街市。逼仄的街道两旁,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里,往往是前店后宅,主人在经营着诸如杂货、小吃之类行当。飞檐翘角的老宅,闲适而安逸,街外的喧嚣、浮华似乎与之无干。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条并不起眼的老街至今还保留着木雕、刻章、画像、裱画、纸扎、酿酒、裁缝、打铁等多种传统手工业。从古街两旁不时闪过的家庙、大宅斑驳却气派依旧的门楼、照壁当中,我们不难悟到,这条街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店头街”牌楼于2013年重修,牌楼上“店头街”三个大字由清代大学士纪昀(纪晓岚)所书。牌楼往前约50米处是镇南门,原该门建于宋代,这是汀州府城和长汀县城的界标,也是人们寻街问路的标志。古时这牌楼以南是长汀县城,进了这牌楼以北才算进了汀州府城。

店头街全长为466米,店铺150多间。整条街均为一至两层木结构建筑,其风格为前店后宅,即下层前为店铺后为住宅。理发店、制鞋店、裁缝店、画像店、纸扎店、打铁店、裱画店、油漆店、绣品店、纸伞店、木屐店、打金店等,凡是今天尚能存留的长汀传统手工艺尽集大成于店头街了。店头街的餐饮店经营的多是客家小吃。百年老字号“七星饭店”,店里的兜汤、扁食、豆腐角都是福建名小吃。酒肆里经营的都是汀州客家米酒。

“七星饭店”因七星桥得名,七星桥由七块条石组成。有桥必有河,此河乃汀州府之护城河。至明崇祯四年护城河变成了“官圳”,圳原指野外水沟,官圳是指由县官倡资开挖而成的水渠。七星桥下的圳又名“灵通圳”,也叫“聪明圳”。这七块石板取意北斗七星,再在店头街两边不同方位配上七口井,称为七星井。七星桥、七星井配上灵通圳,意指凡在桥上走过的人都会变得聪明睿智。

交叉路口的风雨亭,是让路人歇脚和避风躲雨的地方。晚上,风雨亭还有点天灯,为路人照明。风雨亭里还供奉着真武大帝,表达了古街人们对远离战火的渴望和对和平安宁的祈祷。

段屋苏铁,据专家考证,是元朝古树,有六百多年树龄。相传,此树还有避火功能,铁树周围从未发生过火灾,这是一棵有着神奇传说的辟火神树。

惠吉门码头是汀州古城主要码头之一。当年汀江航运“下三千,上八百”,长汀的土纸、烟叶、竹木、工艺品和江西的谷米、大豆、钨矿等运往潮州汕头甚至销往东南亚。而广东沿海的海盐、西药、布匹、五金百货则通过汀江航运逆江而上销往闽赣。惠吉门还是当年南宋丞相文天祥领兵抗元的旧址,这里曾留下文天祥“雷霆轻精锐,斧钺下青冥,江城今夜客,惨淡飞云汀。”的壮丽诗篇。

店头街里徐徐展开的明清画卷仿佛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

店头街的小饭馆很多,除了游客,当地人也在这里喝酒吃饭。

长汀是著名的“福建美食名城”、“中国客家菜之乡”。长汀主要的客家风味美食有:白斩河田鸡、醉酒河田鸡、烧大块、麒麟脱胎、汀江鱼香、芋子饺、豆腐饺、酿豆腐、东坡豆腐、瓤豆腐、银荷包、生氽满丸、客家米酒、炒米粉、长汀豆腐干、氽猪肉、米粉蒸肉、温水鱼、生焖草鱼、烧肝花、荔枝肉、一品金丝、汆鸡麻、汆猪血、猪肝小肠汤、长汀肉丸、蛋清鱼丸、豆腐丸、炸雪薯(薯包)、扁食(馄饨)、兜汤哩、板栗糕、烧麦、卷饼(春饼)、灯盏糕、糍粑等。

三角豆腐饺

三角豆腐饺是明清以来长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颇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笋、葱白等做馅,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厨师制成的三角豆腐饺,皮白肉香,鲜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特色:白色棱形,皮嫩馅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独特的风味食品,在汀州同样广泛流传,世代相袭,至今仍在许多乡村保留。擂茶是将适量的大米加进芝麻、黄豆、花生、茶叶以及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由于长汀客家喜欢将大米加进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擂茶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呈灰绿色,稀糊浑浊,喝起来却十分可口。因擂茶中有部分的中草药,能起到解毒通气的功效,所以客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为习俗。

白斩河田鸡

长汀民间烹鸡的方法多式多样,以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之名特优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其鸡头、鸡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1986年省闽菜评比中,“白斩河田鸡”荣获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

特色:干蒸精制,金黄油亮,肉香扑鼻,十分诱人。原汁原味,鲜香脆爽,滑嫩不腻。

麒麟脱胎

又名“麒麟钻象肚”,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传很早以前长汀司前街有个郑姓富户,其家妇女为求多子,常在猪肚内逐层填入小狗和乌鸡媛、白鸽、麻雀、野山参等清蒸服用。此后做为一种饮食疗法,一直在富户中流传。清朝末年汀郡总镇肖芝美兴办庆寿筵宴时,曾把“麒麟脱胎”列为首菜。1985年麒麟脱胎在福建省闽菜评比中获得“优质菜点”称号,《福建日报》于1986年5月2日曾予报道。

特色:狗头外露者为麒麟脱胎状,全包者为小象卧产状。味香肉嫩,另有风味;壮阳补肾,祛风湿,健脾胃。

皱纱肉

俗称“烧大块”,是长汀传统菜肴,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谱。皱纱肉皮似皱纱,综红晶亮,色香味俱佳。

特色:皮似皱纱,肉香扑鼻,爽口不腻。

荔枝肉

荔枝肉是盘菜,据说它来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杨梅肉”。早在清朝时,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盘菜,至民国初,几乎每席必备。后来,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刀工等烹调技巧,入盘菜型宛如岭南荔枝,即造型美观,香脆酸甜,风味独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诗名句。

特色:色泽金黄,香嫩酸甜。

凤凰醉酒

据《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民间传说,唐开元年间河田鸡选送到长安,每每取胜,列为斗鸡之雄。长汀米酒娘,素以民间精工酿制,纯天然原料,含有20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酒娘、鸡是长汀食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融鸡酒于一体烹制菜肴,深为来宾青睐。[特色]鸡似醉卧缸中,鸡皮金黄油亮,酒香扑鼻,令人谗涎欲滴。

烧肝花

烧肝花盘菜是长汀传统菜肴。因其味道香脆,为下酒妙品,故流传久远。

生焖草鱼

长汀城乡池溏、水库大多放养鲩(草鱼)、鳙(大头鲢)、鲢、鲤等,每日都有鲜鱼上市。而人们最爱吃草鱼,因其汤鲜肉嫩,老少皆宜。《长汀县志·物产志》记载:鲩,即草鱼,似鳟而大,形长身圆,肉厚而松,其种来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饲之,故俗称草鱼。生焖草鱼自清末以来为婚喜贺庆、华厦落成等宴席的主菜。

温水鱼

河田温水鱼以肥、鲜、嫩著名。相传温水鱼起自明代,里人发现温泉下游有一种鱼,圆扁无鳞,肥大色美。钓上岸来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显出丝丝血痕,在锅中稍煮即熟,鲜嫩无比。于是人们便在温泉下游挖池,试放鱼苗养殖。细心观察,多数幼苗适应环境,发育正常,半年中竟长成肥美大鱼。后又养殖鲩(草鱼)、鲤、鲢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长汀豆腐干

是闽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开元年间,采用传统工艺科学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种中草药材,卤制而成。是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它有3个品种:五香豆腐干、酱油豆腐干、黄色豆腐干。

特色:甜、香、咸、鲜四味俱全,回味无穷。

糍粑

相传宋朝长汀满岚岭宝珠峰有座龙庙,天旱求雨时,城乡群众多以糍粑供奉。后来庙内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韧甜美、价廉耐饱,来往旅客至此多争相品尝,致使满岚岭的糍粑子无人不晓。糍粑成为宴席上的点心首菜,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食品,市场上常有出售。

特色:形圆质白,柔韧甜美。

米果

米果和糍粑一样,都是汀州客家传统风味食品。米果用大米制作,取材便当,工艺简单,物美价廉,因而在汀州城乡食用米果相当普及。米果制作很简单,将糯米在水中浸泡后磨成浆,装入布袋压去水分,再取出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米粉倒入臼中舂匀成粘状,搓成圆长条即成。由于色泽洁白,故又叫“白米果”。在乡村还盛行将灌木烧成灰,然后将柴灰浇上开水沥出灰水,把做米果的粳米浸泡于灰水中,制成米果,由于色泽金黄,称为“黄米果”。黄米果因为掺和进灰水,因而散发独特碱香,别具风味。吃法可沾上白糖即食,也可将米果切成丁块状或细条状,加上韭菜、肉丝、笋丝,细盐炒食,香气诱人可口。

仙人冻

仙人冻,在广东梅州客家地区又叫“仙人板”,是闽、赣、粤客家地区十分流行的应时小吃。酷暑时节,更是仙人冻大量上市的时候。汀州的大街小巷,可见许多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声此起彼伏。三两人群,或老人,或小孩围在担子前,你一碗,我一碗开心吃着仙人冻,吃完后嘴一抹又匆匆赶路,构成一幅客家的风俗画卷。制作仙人冻主要颜料是仙人草,这是汀州山区盛产的草本类小叶绿色植物。用晒干的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冻呈黑褐色,而用鲜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冻呈绿色。

芋子饺

芋子饺是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在许多客家社区也有流传,客家人大多住山区,有“无山不客客住山”之说。番薯、芋仔都是山区的主要杂粮,长汀客家人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制作出许多独特小吃,“芋子饺”就是其中一种。由于芋子饺皮嫩润滑,馅香味美,因而虽然是源于农家的杂粮食品,也成为汀州名牌风味小吃,是宾馆、饭店的宴客佳肴。

灯盏糕

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民国初年,基督教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徒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是怎样粘合的?”成为一时笑谈。长汀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J得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特色:松嫩香酥,色泽金黄,兼有豆香。

笼床糈

又名“簸箕糈”,为长汀城乡传统食品。笼床饧蒸好后,切成片条晒干,加佐料煮食者称“米粉条”,蒸好后整张包入炒熟的瘦猪肉丝、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状,淋上花生油、酱油者称“笼床卷”。

特色:质地细嫩,色泽洁白,清香可口,多食不腻。

卷饼

卷饼(春饼):在长汀历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炰制。

烧麦

自明代以来,烧麦即为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趁热吃),便叫“烧麦”。“烧麦”有荤素两种。

板栗糕

明《永乐大典》在记述汀州府的贡品中曾有“栗”的记载。汀江两岸沙滩多种栗树。板栗、毛栗为长汀特产。清代畅销沿海商埠,民国初年产品已远销海外,深受欢迎。板栗糕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鲜制(外地风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被列为筵席中的时令美点。

兜汤哩

兜汤哩是长汀的热汤类传统小吃,有猪肉兜汤、鱼肉兜汤、鸡肉兜汤等。长汀方言“兜汤哩”是“端肉汤”的意思。

扁食

扁食(馄饨),有史记载在200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通食,长汀通称为“扁食”。长汀的“扁食”是以极薄的面皮包馅制成,馅如小指头大,薄皮围边,馅心多种多样,可用猪、牛、鸡、鱼各种肉类或虾仁等分别制茸成馅,但以精猪肉为多。

炸雪薯

炸雪薯(炰薯包):又名“炰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长汀时,工业合作社百余人,曾在霹雳岩公园“中南旅运社”举行盛大欢迎酒会。席间,炰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赞美。1984年,幼年离家的美籍汀人陈鼓应教授返回家乡,吃了炰薯包,也觉得酥香味美,赞不绝口。

责任编辑:admin